项目位于成都天府新区生态板块,筑城于园,毗邻麓湖生态城、兴隆湖生态区、天府中央公园等自然生态胜地。
地块东西北三向均被城市景观带包裹,而北向的百米绿化带更是成为城市重要景观轴。建筑形体契合异形场地,将景观引入建筑,以建筑呼应景观。儿童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可以得到各种体验的同时,建筑物本身亦可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被灵活使用。
从幼儿园单元性特征出发,将形体切割,建立建筑与人流的关系,对光照和室外活动场地的要求,使其体块推向南侧。通过在建筑环境与自然风景之间建立过渡性的微观地理环境而实现创新。
赖特曾说过,“设计是自然的提炼,以一种纯几何方式出现的因素” 。本案是用建筑来使自然抽象化的过程,希望儿童在山林中蓬勃生长。建筑形体来自于山体的抽象画演绎,以清晰、鲜明的图形呈现出来,并在局部形成制高点作为建筑的昭示性,不会令人乏味。以精致简练的手法表达出抽象自然的意义,与周边丰富的景观带多样统一,如山林环绕一般,视觉心理得到满足
建筑需营造一个与同年代儿童共同生活的‘场’,营造一个能够理解儿童,适时提供儿童帮助的老师一起生活的‘场’,营造一个适当环境的‘场’
布局上,结合异形地块建造复杂而又统一的建筑体。基本几何形和组合方法来表达建筑的本质,建筑沿着台地围合出入口广场、中心院,并从形态上向对外打开,一同围合而成,从实到虚形成一个隐形的环。
如何突破封闭的活动单元,提供满足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学习和游戏空间,提供幼儿交往空间和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是建筑师考虑的重点
中介空间的本质使廊道空间具有过渡性、模糊性和边界性。环形廊道空间在满足幼儿心理过渡需求的同时,其空间本身也相应的处在一种过渡的中间状态,用于连接和转换非廊道空间,实现公共与私密、室内与室外、动态与静态之间的转换过渡,从而形成空间之间的连续,缓解了不同的空间特性之间的矛盾。
白色实际是能够强化对自然界所有其他色彩感觉的颜色,对着白色表面能够最好地欣赏光影虚实的表演。设计师用白色来澄清建筑概念,提高视觉形式的力量。白色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图底关系,在光线的作用下,白色墙面映衬着自然,这种对比并不是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大自然既对立又融洽。
表皮的形式和色彩在结构纵横的原则下形成整体,从上自然倾泻形成水帘瀑布,呈现出一个灵动、轻盈、舒适的视觉效果。自然形式的复杂性将在系统比例中锐减,所产生的张力能在极致的对比中趋于一种宁静的均衡,从而建筑形式达到统一,来实现幼儿园和周边环境的艺术化
建筑的生命就是他的美,这对儿童很重要,自然的建筑能给他们带来舒适感及愉悦感,但这并非要色彩斑斓,简单的几何构成和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就可满足。而建筑作为儿童生活的载体,应给予他们更多自我探索的学习机会。